图片由保税科技提供

产经纵横

近日,电商巨头京东在张家港的一系列动作,引发物流全行业关注,按照计划,京东将与张家港保税区携手“打造大宗商品产业互联网平台”。之所以在这一轮“跑马圈地”中锁定张家港,京东看中的是保税区下属上市公司保税科技已经展现的智慧物流转型成果。作为长江中下游液体化工品仓储龙头,保税科技“牵手”京东的背后,是智慧物流对整个物流行业版图的重构。而在这一过程中,江苏企业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为传统仓储物流加点“智慧”

9月12日,记者来到保税科技的生产区,看到超百座大型立式储罐分布其间,彰显这家仓储龙头的硬实力。据保税科技董事长唐勇介绍,公司所在地张家港保税区是全国液化产品的主要集散地之一,液体化工品散化进口量居全国前列。而公司主要仓储品种乙二醇,在2018年的进口量占全国总进口量的33%。

在此基础上,保税科技的客户群体涵盖了一万余家化工品贸易商。不过,虽然拥有区位和集聚优势,保税科技此前的业务模式依然单一——仓储业务只能看天吃饭:化工行情好时,罐容利用率高,就多赚钱;反之就赚得少。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要为传统仓储物流加点智慧。”唐勇所提的“智慧”,最初是在传统业务上“+互联网”,做互联网平台。这个初衷,和乙二醇等大宗商品的市场环境有关。尽管乙二醇的交易主要是围绕熟人圈进行的,但由于大宗商品的交割与资金划转存在时间差,别有用心的人就有机会给对方带来巨大损失。

于是,保税科技顺势推出长江国际网上仓储智慧物流服务平台。“这是我们的1.0版本,交易双方达成协议后,系统自动核查货物真实性,并确保将货交到买方手中。”唐勇告诉记者,确保“货权”后,交易双方还有一个痛点,那就是谁先交钱或谁先交货,“由于单笔交易往往达到数百万元,这个交割的顺序很容易扯皮。”

为解决这一痛点,保税科技与银行合作,在买方下单后,银行会暂时将支付资金锁住,并在确认交易之后划转给卖方。据唐勇介绍,这就是公司智慧物流的2.0版本,并由苏交网电商平台负责落地。

在完成平台的升级后,保税科技从今年3月开始收取每吨0.5元的手续费。苏交网负责人吴晓君告诉记者:“一开始,我们担心客户不愿意,结果却超出预期,为了更安全、快速完成交易,客户都积极缴纳。”不仅如此,新的平台还为公司带来更多客户,今年上半年,公司乙二醇库存量已占华东地区乙二醇总库存量的65%以上。

“打通最后一公里”命题最受关注

向智慧物流转型的保税科技,只是赶上“风口”的江苏企业之一。作为最具代表性的行业标杆,苏宁已经在智慧物流的风口上“大象起舞”。

日前,记者来到了苏宁南京雨花物流基地,亲身体验了苏宁物流无人仓的“黑科技”。在这里,曾经10个员工每天工作8小时,顶多能搬1.5万件整箱商品。现在,在配置苏宁自主研发的“指南针”智能仓储控制系统后,无人仓的机器人两个小时就可完成普通员工一天的工作量。

“现在,我们的整件商品拣选效率可以达到600件每小时,商品最快20分钟出库,单件商品拣选成本降低52%。”苏宁物流集团物流研究院副院长栾学锋告诉记者,智慧物流使物流作业更高效准确,更加柔性化,大大降低了苏宁物流整体的运营成本。

“智慧物流同样有很多细分领域,除智慧仓储外,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是业内最关注的命题。”东兴证券行业分析师韩雨认为,在“互联网+便捷配送”这一赛道的竞争,可能会产生未来的巨头。

记者了解到,成立仅仅一年多,隶属于五星控股集团的“村鸟网络”,就是一家致力于解决农村“最后一公里”物流问题的综合服务商。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依托村鸟“农村最后一公里”智慧物流平台,积极打造无车承运生态圈,参与交通部门新型交通业态试点,开展基于车货匹配的网络货运业务。

在具体运行中,“赋能”成为该业务的关键词。村鸟网络与宣城安能物流共同合资成立宣城村鸟物流,该公司发展半年多以来,依托村鸟的资源与赋能,其业务规模同比提升30%。安能物流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村鸟的赋能下,我们只需集中力量整合当地资源,做好具体业务,把物流网络往农村延伸。”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8月,村鸟已联合投资成立70余家平台公司,签约规模突破10亿元,业务范围迅速覆盖至安徽、山东、河北等11个省份。

中小企业再缺钱也不能缺“智慧”

虽然智慧物流已经成为不折不扣的风口,但是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江苏大量中小物流企业要想搭上这趟“快车”并不容易。“我们当然明白智慧物流是大势所趋,但只是心里干着急,具体不知道该怎么做。”苏州一家物流公司创始人向记者坦言。

韩雨告诉记者,实施智慧物流的先决条件是信息化,没有信息化,“智慧”就无从谈起。不过,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实施或部分实施信息化的物流企业不到四成,全面实施的企业仅占10%。也就是说,大多数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较低,导致大量中小物流企业对智慧物流“熟悉又陌生”。

而对于信息化的投入,上述苏州物流公司创始人表示,公司靠自有资金起步,在日常经营中,要面临流动资金、应收账款,以及业务保证金等资金压力,难以在“似近实远”的信息化上投钱。

对此,韩雨表示,中小物流企业确实面临融资障碍。一方面,物流企业的经济效益需要长期积累,短期偿债能力不足是造成融资难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资本“抢滩”物流业有退潮趋势。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物流行业全年融资笔数从2017年的182笔下降至150笔,融资金额更是从2017年创纪录的1762.59亿元大幅下降至862.02亿元。

不过,即便如此,韩雨还是认为,中小物流企业也应主动拥抱信息化,“因为投入会带来更大的产出。”面对巨头不断挤压的市场,中小物流企业能不能保证手上的订单“一单到底”,决定了未来其是否还能继续留在赛场。而“一单到底”,就需要物流全链条流程的数字化。

同时,信息化不仅降低了成本,提升了效率,还为中小物流企业的融资增加了可能。记者了解到,基于电子订单的供应链金融,降低了金融机构对于中小企业的信息不对称,提升了其获得信贷的机会。而且,通过供应链金融,国内物流巨头正纷纷加快拓展物流金融领域,比如顺丰就已涉及订单融资等金融业务,这为中小企业“靠近”智慧物流提供了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