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建设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拓展国际国内物流大通道,培育壮大外向型经济?襄阳日报记者采访了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水波,市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阮莉莉。
有“铁路心脏”之称的襄阳北站是中国五个特大型铁路编组站之一,每天有60万吨各类物资在此中转。
市委十三届十二次全会提出,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统筹构建“铁、水、公、空”立体交通体系,织密干线铁路网和高速公路网,争创一类航空口岸,加快建设襄阳新港。全面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高标准建设襄阳自贸片区和综合保税区,加快建设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拓展国际国内物流大通道,培育壮大外向型经济。
打造立体交通 完善物流体系
物流兴则产业兴,产业兴则城市兴。
千百年来,得中独厚、连南接北的区位,造就了襄阳“南船北马、七省通衢”的交通优势。
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水波介绍,“十四五”时期,我市将强化顶层设计、推进多式联运、培育龙头企业,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物流体系,加快建设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扎实推进襄阳现代物流业健康发展。
强化物流顶层设计。抓好物流发展规划,着力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全力推进襄阳综合保税区物流核心圈建设,加快建设以铁路物流基地和东风铁路物流园为中心的铁路物流枢纽、以传化公路港为中心的公路物流枢纽、以唐白河港和小河港为中心的水路物流枢纽、以襄阳临空经济区为中心的航空物流枢纽,推动物流园区整合集聚。
未来,我市将加快物流枢纽工程建设,支撑建成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为周边实体经济提供高效畅通的物流服务,近期重点建设铁路物流基地、东风铁路物流园、传化物流公路港II期、小河港区一期工程、唐白河港区一期工程、襄阳刘集机场飞行区改扩建工程、襄阳机场临空经济区(通航产业园)。
襄阳作为汽车之城,境内高速、国省干道公路运输发达,客观上造就了公路运输在整个货物运输中占比约九成,而公路运输虽然便捷,但成本一般相对较高。下一步,我市将大力发展多式联运。补齐铁路、水运、航空等基础设施短板,以国际陆港公司为主体规划建设集疏运公路和铁路专用线及枢纽,切实发挥铁路、水路大宗货运中长距离运输优势,发展多式联运和“五定班列”,实现内外贸混编发运。对接铁、水、空各枢纽节点,引导“公转水”“公转铁”,推动运输结构调整,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物流综合服务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物流支撑。
未来,我市将实施多式联运提速工程,加快推进铁路物流基地、浩吉铁路襄州北疏解基地、唐白河港区与小河港区集疏运通道建设,积极发展铁水联运、公铁联运、江海联运、国际铁路联运等组织模式,开辟固定线路,提升物流服务质量。以国际陆港(东风物流园)为基础,整合物流资源,积极申报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近期重点建设小河港疏港公路和疏港铁路专用线、唐白河疏港公路和疏港铁路专用线、浩吉铁路襄州北疏运基地对外公路通道等。
抓好本地物流企业培育,引导浙江传化、浩吉铁路、盐田港、中通等市场主体发挥龙头作用,培育壮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支持浙江传化在高新区设立华中结算中心和区域物流大数据中心,打造以“物流+互联网+金融服务”为特征的公路物流新业态;支持浩吉铁路在襄州区建设集散和中转钢材、粮食、煤炭等大宗货物的集散中心,不断提升铁路运能;支持省港口集团和盐田港大力发展现代航运,提升汉江流域航运整体水平;支持中通快递在樊城区打造集智慧仓储、快递分拣配送、财务结算和设备研发为一体的高端先进快件分拣中心,形成辐射襄阳周边500公里的快递辐射圈。
抓好绿色货运配送。继续完善城区物流园区、配送中心、末端网点三级节点,加大新能源配送车辆推广和示范企业培树,科学搭建城市绿色货运配送平台,构建“集约、高效、绿色、智能”的城市“民生物流”配送服务体系,解决城市配送“最后一公里”难题。
未来,我市将大力实施城市配送示范工程,依托襄阳好邻居配送中心、襄阳中通物流分拨中心、襄阳苏宁分拨配送中心、襄阳日日顺配送中心以及拟建襄阳京东“亚洲一号”物流中心、韵达襄阳产业园、中车物流园,聚焦生活日用品、小商品、农副产品、五金建材、快递包裹等,服务襄阳市居民生活需求为主,开展集中配送、共同配送、统一配送、绿色联运等。近期重点推进中车物流园改扩建。
大力发展智慧物流。打造集企业、货物、运力、政策发布等信息数据于一体的智慧物流信息服务系统,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整合物流资源,应用网络货运平台、多式联运、甩挂运输和共同配送等运输组织模式,实现物流规模化、集约化、智慧化。
构建货畅其流的物流系统。统筹推进现代物流体系硬件和软件建设,加速推动物流园区整合集聚,形成层次分明、功能完善、定位清晰、运作协调、组织严密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物流体系。围绕建设、组织和改革的物流发展思路,着力补齐发展理念、软件建设和物流组织等方面的短板。加强“襄十随神”城市群内物流企业间的沟通协作,引导建立区域内物流企业联盟,提升物流服务水平。
构建外向物流大通道 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
“襄阳作为汉江流域中心城市、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三大片区之一、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城市,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既有优势也有挑战。”7月24日,市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阮莉莉介绍,由于地处内陆,不沿边、不靠海,建立外向物流大通道,降低企业出口成本,提升物流时效,对襄阳深化对外开放,加快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意义重大。
自2012年起,我市启动外向物流通道建设工作,经过多年努力,已形成“一江四线八达”物流格局,辐射效应明显增强,除服务襄阳本地企业之外,已经拓展到十堰、荆门、仙桃、驻马店等汉江流域城市。外向物流通道建设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先行先试,开通湖北首条东向铁海联运班列。2012年,我市与宁波港深化合作,开通了襄阳—宁波铁海联运,这是湖北省首条铁海联运。2016年3月4日,襄阳—宁波“舟山港号”国际货运铁海联运班列正式开行,助力襄阳乃至汉江流域外向型经济发展。多年来,铁海联运时效性不断加强,为出货紧急的外贸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成为我市通道建设品牌。自2012年始发以来,共累计发运56658大箱。
借“船”出“海”,实现襄欧班列“三龙出关”。2018年3月以来,我市相继开通了襄汉欧、襄渝欧、襄西欧等3条国际货运班列线路,为外贸企业提供了常态化通向欧洲的便捷物流通道。今年3月,在襄西欧开行两周年之际,襄阳与西安陆港合办了“襄西欧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受到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的关注。自2018年以来,襄欧班列共发运标箱3748大箱。
深化合作,构建“一江四线八达”物流格局。正在探索襄阳至上海、襄阳至盐田、襄阳至钦州、襄阳至阳逻港等外向通道线路常态化运营,初步形成了“一江四线八达”物流格局(“一江”,即襄阳至此阳逻港的铁水联运;“四线”,即东连、西进、南延、北拓;“八达”,即襄阳至宁波、上海,襄汉欧、襄渝欧、襄西欧,襄阳至武汉、钦州、盐田八条通道),为将襄阳打造成汉江流域集结中心奠定基础。
出台政策,为外向物流通道建设提供支撑。出台了《襄阳市外向物流大通道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系统降低各条通道发运成本。同时,先后设立铁路货场还箱点、金鹰重工物流园还箱点,鼓励船公司在襄阳本地放箱,与去全球最大集装箱公司——马士基牵手合作,将襄阳列入期其全球第347号港口目录,推动了无水港在襄阳落地。
如何贯彻落实市委关于深化对外开放的相关决策部署?
市商务局将以大通道建设为抓手,巩固“一江四线八达”物流格局,主动适应新发展格局,服务全市对外开放大局,提升通道建设质效,构建汉江流域外贸集疏运中心,为市场主体开展国家贸易提供多元化通道服务。
做好疫情下稳固通道建设工作。积极向在襄船公司、货代公司宣讲我市通道建设政策,鼓励以上企业向襄阳倾斜更多的舱位和集装箱,支持襄阳国际陆港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争取更多中欧班列舱位。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争取上级支持,缓解外贸企业用箱难、定舱难问题。
巩固“一江四线八达”物流格局。继续发挥借船出海优势,支持襄阳国际陆港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加强与武汉、重庆、西安等地平台公司合作力度,争取更多舱位、政策倾斜,推动襄汉欧、襄渝欧、襄西欧为更多的外贸企业提供常态化通向欧洲的便捷物流通道。继续加强与宁波、阳逻、钦州、上海、盐田等沿海、沿边港口合作,共建铁水、铁海通道。根据我市“十四五”期间开放型经济发展趋势,综合考虑外贸企业需要,调整优化现有通道建设方向,重点力争更多通道实现稳定运营,并逐步实现班列发运。
打造区域性外向物流集疏运枢纽。推动区域合作、资源共享,打造区域共商共建共享的物流通道。深化与宁波、阳逻等沿海、沿边港口及中欧班列始发城市合作,共建铁水、铁海、铁铁通道,为市场主体开展国际贸易提供多元化通道服务。提升通道服务质量,宣讲我市通道建设正常,吸引汉江流域外贸货物在襄阳集结,以规模化发运降低物流成本,打造汉江流域外贸集疏运中心。
推进自贸区铁路资源、口岸整合。鼓励船公司在襄阳设立铁路货场还箱点,在襄阳本地放箱。及时跟进襄阳铁路物流基地建设,支持优化、整合自贸片区内铁路物流资源。支持综保区建设运营,并与通道建设资源共享、优势互补。